省六朝史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胡阿祥教授
1.江淮地域关系到六朝的存亡大局。六朝守国,自北而南,自东徂西,一为守河,二为守淮守汉守秦岭守大巴守米仓,三为守江。六朝三百多年间,守此线为时最长,重镇最多,兵力最强;此线的南北战争最为剧烈,战事规模最大;而此线的得失,即关乎南北双方的存亡。
2.江淮地域联系着六朝的人口迁徙形势。淮河北岸支流相当密集,在生产力较为落后、交通工具尚不发达的古代,人口迁徙选择舟楫水路是较之陆路更为便捷的途径。淮河北岸支流呈西北-东南流向,从总体上约束和限制了诸多移民的迁移路线与最终定居地,它使得大多数南来江淮之间的移民之初始迁移路线,也大致呈西北—东南走向。
3. 六朝时代江淮地域文化复杂多变。淮河流域尤其是江淮之间特殊的南北推移地带之区位,使得其文化变迁表现出如下特点:首先,江淮之间南北文化的转型,随长江流域之南方势力与黄河流域之北方势力的对比而定,在南方战胜北方时代,南方文化向北推进;在北方战胜南方时代,北方文化则向南发展,故六朝时代江淮之间的文化面貌多有变迁。其次,江淮之间的文化局面多有盛衰,一般来说,在有利的政治形势与统一的政治局面下,江淮之间可因南北的交融而文化异彩纷呈,文化局面可观;反之,在不利的政治形势与分裂的政治局面下,江淮之间又因兵连祸结的战争而文化建设停滞乃至倒退。
4. 江淮地域的民族问题在六朝时代至关重要。淮河干流千余公里,流域面积广大。在内地社会南北分裂时代,淮河流域是与北方对抗的前沿地带和江南政治经济核心的屏蔽,淮河流域西部更是连接六朝军事要区之汉水流域与长江中游,因此,生活在淮河流域成分错杂的土著汉人、土著非汉人、各地侨人,事关六朝军事、政治之大局,尤其是流域西部的非汉民族如蛮族,人口众多,地当腹心而且北接敌国,成为六朝特别是东晋南朝处理民族问题中至关重要的事端。
(上述观点根据作者在省六朝史研究会“魏晋南北朝时期江淮地域与南北交流高层论坛”上发言整理,未经本人审阅)